客服热线:0755-23173910

从车规传感器发展的正反面,看智驾发展的“胜负手”

   2024-05-04 40

北京车展进程过半,雷军和周鸿?成为车展新晋“网红”的同时,智能驾驶成为观众讨论最务实的话题之一。端到端自动驾驶、城市NOA这些炙手可热的话题,占据了大部分的关注度。

但在高阶智能驾驶之外,智能驾驶同样具有频繁使用需求的低速和入门级智驾场景,比如泊车,也在持续进行能力的建设,抑或像特斯拉一样,不走由激光雷达支持的智能驾驶之路,而是拥抱4D毫米波雷达+视觉方案。

行业后起之秀大疆,3月发布了仅依赖7颗摄像头和1颗高通芯片,就能实现无图、纯视觉城区智驾功能的方案。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,可以作为选装。

奇瑞4月发布的全新方盒子车型iCAR V23,据称用800w前视摄像头+300w环视摄像头+5个毫米波雷达的配置,也实现了L2++级智驾,对记忆泊车、高速NOA等场景进行了覆盖。

北京车展前,华为发布了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全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——乾??ADS3.0,在智驾方案中强化了车位到车位智驾领航NCA功能和智能泊车功能。

供应链巨头博世在北京车展期间带来包含第三代多功能摄像头evo版、第六代毫米波雷达、超声波传感器系列和摄像头模组等传感器的新一代辅助驾驶方案。

图片

(图源:华为)

在智驾领域,感知方案的分化由来已久。尤其是在智驾降本增效趋势下,非激光雷达方案开始在特定场景和车辆价格区间展现优势。3月末,四家涉及智能驾驶业务的公司——黑芝麻智能、如祺出行、地平线、纵目科技相继冲刺港股上市。其中,纵目科技的核心业务,便是智驾方案和非激光雷达的车规级传感器。

2021年3月,时任纵目科技副总裁李旭阳曾说,未来毫米波雷达的性能能够很大程度上逼近激光雷达,落地的关键是谁能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工程化能力。

三年之后的今天,不管是量产的AVP系统、各式各样的行泊一体方案,还是特斯拉从纯视觉方案转向摄像头+4D毫米波雷达、国产方案供应商们对智驾理念的变革,都在说明一件事——由车规传感器的应用变化影响的智驾平权行动,正在走进百花齐放的时代。

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获胜的方式,已然不止一种。

“补位”效应,让智驾生态结构渐趋成型

4D毫米波雷达的成本,可以做到激光雷达成本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。所以,让智驾方案降本的最快方法,是直接减少甚至去掉成本最高、动辄以千元计算的激光雷达。

激光雷达本身也在降本过程中,但降本速度/程度和市场对低成本智驾的需求之间有缺口。纵目科技的车规级传感器包括4D毫米波雷达、高分辨率摄像头及超声波传感器。目前,纵目科技提供的角雷达和前雷达,单价在100元到200元之间,摄像头单价则在120元到250元之间。以小见大,在综合算法等成本后,无激光雷达的方案显然更容易实现高性价比。

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则显示,2022年中国市场(不含进出口)前装标配搭载ADAS毫米波雷达(前向、后向、盲区)交付1795.27万颗,同比增长31.21%。到了2025年,毫米波雷达搭载总量将达到3532万颗,2020-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9.90%。

2021年至2023年,纵目科技车规级传感器收入分别为7399.4万元、2.13亿元、3.21亿元,收入占比分别为32.8%、45.3%、64.5%。收入和收入占比均逐年增长,和当前智驾市场配置的悄然变化,趋势暗合。这也推动纵目科技过去三年的收入,从2.25亿元增长到4.98亿元。

包括4D毫米波雷达在内,纵目科技截至2023年底已经就50款车型部署智能驾驶解决方案,覆盖了中国销量排名前十的大部分OEM。像问界M5、M7,就都应用了纵目科技的APA。

毫米波雷达的应用,就像一滴染料落入瓶装水,迅速改变了智驾市场的颜色。但从激光雷达到毫米波雷达和其他传感器,看起来简单粗暴的变化,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一些大前提。比如,毫米波雷达本身具有足够的优势和能力,形成对激光雷达的补充和替代。以及,供应商对场景的理解,发挥硬件的更大价值。

我们以纵目科技的成果来看。毫米波雷达本身测距精度受天气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小,能够在复杂场景下满足测量需求,尤其是4D毫米波雷达,在测距、测速、测角、测高的能力之上,还在强化成像等方面的能力。而从对场景和技术的理解看,纵目科技针对国内道路特点,深度优化的场景超过60个,并且还在自身Drop'nGo平台基础上,通过技术迁移向能源服务领域进军,部署了能源服务机器人等产品。

图片

显然,纵目科技的“长板”很长,对特定场景的理解非常深刻。今年1月,纵目科技迎来第700万颗传感器下线的里程碑式节点。

在当前智驾领域变革频发的背景下,找到合适的站位,实现与高阶智驾能力、厂商自研智驾能力的错位竞争、互补发展,让纵目科技抓住了细分市场的关键点,提升了智驾生态结构的丰富度。

为什么智驾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分化了?

毫米波雷达发展,自德国大陆集团在1999年研发第一代雷达开始,到现在进入第七代的阶段。这体现了技术纵深化探索的线性思维,恰如智能驾驶从L0到L5的循序渐进。

但这不是唯一的道路。智驾方案性价比化发展,会让智驾能力逐步向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下放,到一定规模后,智驾会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“制造业”,赚薄利多销的钱。但它显然和制造业又不太一样,因为智驾技术的复用能力更强,除了纵向把技术越做越精深之外,横向开拓应用场景,同样是一种升级。

这就是为什么,有的智驾企业在死磕技术的路上逐渐疲于奔命,但不少智驾企业却走向了“一鱼两吃”,甚至多吃。

图片

纵目科技在这方面有一个有意思的尝试:以空间思维,向智能驾驶的特定作业空间延伸生态。

蚕丛机器人就是成果之一,尤其是FlashBot闪电宝充电机器人,是从“车找桩”向“桩找车”变化的产物。在当前优质充电桩布局不理想的情况下,能有这样一个针对特定场景空间作业的补能产品,其业务想象力的基础是可靠的。

但根源还是在发展思维上。充电机器人显然不是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线性选择,而是“自动驾驶为何而诞生、为谁服务”这种思维之树的横向扩张。能源和空间服务走向一体,是因为有纵目科技对L4级别智驾技术的理解和研发。从2021年开始,纵目就成立了后装、无线充电和智慧城市事业部,一年时间实现了能源机器人的开发。这是一个基于技术基础衍生的空间联动生态。

感知、决策和执行的逻辑,在充电机器人身上是通用的,甚至在整个服务空间内需要做出工作动作的产品来说也是一样。Drop'nGo不仅支持了几十款车型配置智驾方案,还在封闭空间内的充电机器人层面,支持了L4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落地。这是智驾技术向高阶演进,但反哺常规意义上的低阶场景的一个案例。

图片

(图源:纵目科技招股书)

从这方面来看,智驾方案的分化,传感器发展的分化,企业路线的分化,也许都是一些尚在成长的机会——人声鼎沸的核心智驾领域是主流,但主流领域的搏杀更为激烈,最后的结果是很难预料的。这个时候,差异化显得尤为重要。能在一个小领域站稳脚跟,和巨头形成稳定互补关系,走出自己的一条路,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。

当然,这个观点尚且没有现实依据的验证。但在智驾如火如荼的发展中,相信很快会有更多的案例出现。智驾领域最开始是技术第一,后来是工程化能力第一,再然后是商业化第一、运营第一,未来仍可能有新的第一标准出现。但只要记得,智驾最初的意义是把人从一个场景、一种行为里释放出来,那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,就自然会永远走在前列。

来源:松果财经

       原文标题 : 从车规传感器发展的正反面,看智驾发展的“胜负手”

(责任编辑:小编)
下一篇:

科沃斯和石头互相摸着过河

上一篇:

氢气传感器在镀锌工艺中的应用
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